朝戈金 Chogjin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ASS

朝戈金,蒙古族。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ICPHS) 副主席、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Oral Tradition (《口头传统》学刊,美国)、《民俗研究》、《民间文化论坛》、《文化遗产》、《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年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编委。曾在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中长期研修,有著作、论文数十种发表。主持或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系统几个部门的项目工作和其他工作(发改委、文化部、中国文联等)。代表作有专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关纪新合作,1995年),《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2000年中文版,2010西里尔蒙古文全译本),《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2004年),《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译著,2000年)及《蒙古英雄史诗大系》(4卷本编者之一,2007-2009);论文《朝向21世纪的中国史诗学》、《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西方史诗学术史谫论》等。

  学术成就:

  发表专著三种,译著多种,论文、译文等70余篇。其中多种获省部级奖励及以上奖励。

  其中用英文在美国、德国、马来西亚等发表多篇论文,有国际影响。专著《口传史诗诗学》被全文翻译为斯拉夫蒙文在蒙古国出版,俄文译本、越南文译本在翻译中。朝戈金的研究,涉及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理论(如《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等),涉及史诗学基本理论和术语体系建设,乃至诗法和句法的研究等(《口传史诗诗学》);他还是倡导“口头传统研究”的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近年在联合国教科组组织大会、哈佛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国际讲坛发表20余次专题报告,也投身国内公益性讲座活动,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江南东吴讲坛、四川金沙讲坛等。他也致力于将中国学术传扬到西方,是《中国人文学术》(英文,商务印书馆)刊物创刊人,《口头传统》(英文、美国)“中国口头传统专辑”特约主编,力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走向世界。鉴于其国内国际声望,他近年当选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职务,以及我国国家级学术团体的会长等职。

  朝戈金多年来主持多项涉及学科基础建设的重大课题。如承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少数民族文学”分卷副主编工作,主持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课题“沿丝绸之路的口头传统研究”。目前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格萨尔抢救保护与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等。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民族文学研究所”的长期负责人,他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结构布局有宏观把握,在学术发展方向和前沿问题的设计方面,也发挥过多方面的影响,而且与各地学术机构,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并以多种方式积极扶持地方学术建设,多有建树。

  朝戈金深度参与国际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作为中国专家长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活动。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他一直任委员(民间文学组),在我国非遗的立法保护、项目评审、遗产认定和名录申报工作中发挥作用。

教育背景

2001-2002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1997-2000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5-1996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78-1986内蒙古大学本科生、助教、硕士研究生。

国内外学术任职与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职称委员会、学位委员会 主任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 委员

中国民俗学会 会长
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ICPHS) 副主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
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olklore Follows)通讯会员(赫尔辛基)
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 会员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理事长
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 常务副组长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 会长

CASS Journal for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英文版)创办人/执行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少数民族文学分卷”主编
《第欧根尼》编委
Oral Tradition(《口头传统》学刊,美国)编委
《民间文化论坛》编委
《文化遗产》编委
《民族文学研究》编委
《中国文学年鉴》编委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编委
《新乐府》编委

高校教学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 成员
首都师范大学 讲席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委员 客座研究员
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等数所大学 兼职教授

科研项目承担

2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首席专家;
2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格萨(斯)尔抢救、保护与研究”,首席专家;
2009-2012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学前沿研究”,主持人;
2007-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蒙古口传经典大系”,主持人;
2002-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中国史诗学”主持人;
2006-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中国(大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第二主持人;
2004-2005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国务院西部办联合主持项目“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之子项目“西部民族民间文化公共服务的现状、趋势和发展对策”,主持人;
2003-2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委托项目“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怎样保护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主持人;
2002-2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口传史诗文本研究”,独立承担人,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
1999-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资料库”,主持人;
1998-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课题“蒙古口传史诗诗学”,独立承担人;
1997-199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口头文学的诗学研究”课题,与尹虎彬合作。

奖学金与学术奖项

2009 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2006 获“钟敬文民俗学奖”,北京师范大学唐圣基金;
2005- 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4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评奖”专著一等奖;
2001-2002 获美国福特基金会个人研修项目资助;
2001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国家民族图书奖优秀著作奖;
1999-2000 专著《口头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得“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1995-1998 专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与关纪新合著)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成果评奖专著三等奖”;
1996-1997 获美国蒙古学学会(印第安纳大学)杭锦-官布扎布纪念奖金;
1995-1996 获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奖学金。

国外访学和研修

2007 匈牙利科学院交流项目,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
2005 DFG研究项目,德国波恩大学;
2001-2002博士后研究,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1999萨尔茨堡论坛成员(371分会,艺术、宗教与文化形成),奥地利萨尔茨堡;
1995-1996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1995 国际民俗学者组织暑校高级研修班学员(史诗工作组),芬兰;
1992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研修,俄罗斯乌兰乌德。

国际会议和学术论坛发表选列

《20世纪史诗学术简史》, 第二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开班专题报告,2010年10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小报告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会“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根源”主旨报告(英文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承办,北京:2010年10月14日;
《蒙藏史诗格萨尔中的佛教因素》,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主办“泛亚佛教叙事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8月9日,泰国曼谷;
《中国民俗学的晚近发展:以口头程式理论的本土化实践为例》,“日本民俗学会第61届年会”,2009年10月3日至4日,东京国学院大学;
《中国蒙藏史诗“格萨(斯)尔”叙事传统谱型》,“国际民间叙事研究会(ISFNR)第15届大会”,2009年6月25日,希腊雅典研究院;
《史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越南社会科学院主办“国际史诗学学术研讨会”, 2008年10月24日,越南邦美蜀;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与文化多样性》,“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欧盟文化中心合作组织(EUNIC)联合主办,2008年10月15-16日,北京;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匈牙利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2007年10月 24日,布达佩斯;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主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特邀评论人,2004年9月28日,北京;
《“文化因子”保护与“文化基地”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建设断想》,第二届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山西省委宣传部主办,2004年9月14日,山西太原;
《保护本土文化的学术实践》,“中澳多元文化论坛”,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际合作司主办,2004年8月2日,北京;
《社会科学学科的国际合作问题》,“21世纪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社科理事会主办,奥地利教育科学与文化部协办),维也纳联合国会议中心,2002年12月11日;
《蒙古史诗特异质》,“亚欧史诗专题研讨会”(亚欧基金会资助),马来西亚吉隆坡,2002年10月29日;
《史诗英雄的特性修饰语:以冉皮勒《江格尔》为例》,第二届国际史诗工作坊,2002年10月8日,北京;
《蒙古口传史诗》(特邀),美国密苏里大学,2001年10月29日;
《冉皮勒〈江格尔〉史诗中的程式频密度》,国际跨学科讨论会:“超越牡丹亭──中国的演述·族群性·文化进程”。美国哥伦布斯:俄亥俄州立大学,2001年4月27日;
《蒙古史诗演唱与歌手》,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民族音乐学系,2001年4月5日;
《蒙古史诗〈江格尔〉》,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1999年4月2日;
《中国蒙古史诗研究》,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1996年7月20日;
《蒙古史诗》,美国哈佛大学内亚论坛,哈佛大学内亚与阿尔泰学术委员会主办,哈佛教授俱乐部,1996年4月1日。

主要著述

专著
《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田野图文报告,16万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专著,32万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项目。
《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专著,12.5万字,与关纪新合作);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点研究项目,获两项奖项。
монгол аман туулийн шYлзг зYй(《口传史诗诗学》西里尔蒙古文全译本,姜迎春 译,白嘎力赛罕、孟和巴雅尔 校译),乌兰巴托:蒙古国科学院索永布出版社,2010年。

译著
[美]阿兰·邓迪斯著:《西方神话学读本》(合译,第一译者,32.4万字),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译著,18.4万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学术论文
《朝向21世纪的中国史诗学》,《国际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中文版) 2010年第1期。
《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国际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中文版) 2010年第1期,与尹虎彬、巴莫曲布嫫合作。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1-39 页。
《西方史诗学术史谫论》,《世界文学》2008年第5期。
NGUONSANG DANGIAN(《史诗学纵览》越南文,阮翠鸾译),《民俗季刊》(河内)2008年第4期,第67-74页。
《2003-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前沿报告》,黄浩涛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2007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390-96页。
《从荷马到冉皮勒──国际史诗学术纵览》,《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年第4期。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三题》,《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再谈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主权》,郝苏民主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建好四个基地,把握五个结合——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体系和科研方法创新》,《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2期。
《少数民族文学概观》,《中国民族》2006年第5期。
《“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口头艺术的保护问题》,《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口头诗学五题:四大传统的比较研究》,《东方文学研究集刊》(1)。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3-97页,与约翰·迈尔斯·弗里合作。
《国外“口头传统”研究和教学实践》,《交流与协作: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文集》。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54-57页。
《民俗学视角下的口头传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论社会科学学科的国际合作及其若干问题》,院国际局主办《对外学术交流》2003年第4期。
“Trich Dich Mot So Thuat Ngu Lien Quan Den Su Thi Trong Cuon Sach Cua Trieu Qua Kim, Thac si Nguyen Thuy Loan”, Thong Bao Van Hoa Dan Gian, 2002; 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 2002 (《朝戈金史诗学术语摘译》,《民间文化年刊》(河内),2002:701-706页;《民间文化通报》,河内:越南社科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阮翠鸾译)。
《关于口头传唱诗歌的研究——口头诗学问题》,《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裴长洪、刘迎秋主编:《21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01-204页。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张肇忠主编:《新时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418-426页。
《破解江格尔奇记忆之谜》,《中国民族》2001年第3期。
《1998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动态》(研究报告),李铁映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22-341页。主撰:白庚胜,撰稿:孟慧英、尹虎彬、朝戈金,资料:吴碧云;723千字。
《口传史诗文本的类型──以蒙古史诗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口传史诗诗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民族艺术》2000年第4期。
《策马天山:蒙古史诗《江格尔》田野作业散记》,《民族艺术》2000年第3期。
《“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中国民俗学年刊》(1999卷)。
《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问题──南斯拉夫和蒙古史诗田野作业评述》,《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口传史诗的误读:朝戈金访谈录》,《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蒙古文学与艺术》,蒋宝德、李鑫生主编:《中国地域文化·蒙古草原文化》,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1920-1946页,35千字。
《蒙古史诗与草原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年。
《民族文学中的审美意识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蒙古英雄史诗中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质》,《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双语文学:现状与前景的理论思考》,《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
《扩宽视角 深层开掘──对民族文学研究的新期待》,《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署“本刊评论员”,与苑利合作。
《老舍小说创作的主体性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多重选择的世界——民族文学谈话录》,《民族文学》1988年第10期。
《对宏大艺术样式的期待》,《民族文学》,1988年第3期。
《张承志小说的符号学观照》,《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
《老舍──一个叛逆的基督教徒》,《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生命的一种图式──张承志小说〈金牧场〉结构意蕴》,《昆仑》1987年第5期。
《民族文学范畴之我见》,《民族文学研究》1987年第2期。
《老舍关于宗教的佚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2期。
《为〈三上桃峰〉》所表现的无产阶级人性叫好》,《呼和浩特文艺》1978年第6期,与王志远合作。

英文写作
“A Brief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dentity of Ethnic Groups in West China and Beyond: How to Protect Oral Tradit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A Project Co-Sponsored by UNESCO & BIC of CASS,” coauthored with Qubumo Bamo(《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现状报告》之项目英文概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Oral Poetics: Formulaic Diction of Arimpil’s Jangar Singing.” In Current Trends and Thoughts,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Mongolian Epic Identity: Formulaic Approach to Janggar Epic Singing.” Reflections on Asian-European Epics, ed. Ghulam-Sarwar Yousof, Press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4.
“From Editor: Ethnic Oral Traditions of China,” Oral Tradition, Vol.16/2(2001).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
“The Oirat Epic Cycle Jangar.” Oral Tradition, Vol.16/2(2001).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
“Mongolian Oral Epic Poetry: An Overview”, Oral Tradition, Vol. 12/2(1997). Bloomington: Slavica Publishers, Inc. Indiana University.

译文(英译汉、蒙译汉、汉译英)
《民俗学术语钩沉──迈克尔·欧文·琼斯教授访谈录之二》,《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英语访谈,与巴莫曲布嫫合作。
《民俗研究的行为视角——迈克尔·欧文·琼斯教授访谈录》,《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英语访谈,与巴莫曲布嫫合作。
Zhalgaa, “A Brief Account of Bensen ülger and ülgeren Bense”(扎拉嘎:蒙古族本子故事与故事本子),Oral Tradition, 16/2 (2001): 264-279, 汉译英,署名Qiao Jin。
Li Lianrong, “History and the Tibetan Epic Gesar”(李连荣:史诗历史研究的终结——以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产生年代论为例),Oral Tradition, 16/2 (2001): 317-342,汉译英,署名Qiao Jin。
[美]托马斯·杜波依斯:《民族志诗学》,《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德]卡尔·赖歇尔:《南斯拉夫和突厥英雄史诗中的平行式:程式化句法的诗学探索》,《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
[英]卡罗琳·汉弗莱:《一则关于熊和一个男孩变为男人的达斡尔神话》,《民族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俄]符拉基米尔佐夫:《卫拉特蒙古英雄史诗》,《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中马文化及马形象的整一性》,《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蒙译汉,署名乔津。
巴·布林贝赫:《论蒙古厌世主义诗歌》,《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蒙译汉,署名乔津。
[芬兰]劳里·杭柯:《神话界定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6期。
[意大利] 路易吉·皮蓝德娄:《青草的抚慰》(小说),《草原》1982年第10期。
[美]弗兰克·N. 麦吉尔主编:《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小说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翻译其中词条12条,计50千字。

文章
《传唱千年 泽被后世——《格萨(斯)尔》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1日。
《朝戈金:保护民族传统 传承文化遗产》──《成都日报》2009年6月5日。
《蒙古史诗“江格尔”》,《民族画报》2008年第3期。
《“大词”与歌手立场》,《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苍狼和白鹿的子孙》, 《DEEP中国科学探险》2006年第7期,巴义尔摄影。
《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新模式》,《中国民族报》2006年9月24日。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6月8日。
《口头传统:人文学术新领地》,《光明日报》2006年5月29日。
《族群记忆与本土知识关乎人类的文化创造力及其承续》,《中国民族报》2006年4月11日。
《口头传统:人类表达文化的根》,《中国民族报》2005年11月18日。
《“文化因子”保护与“文化基地”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1月30日。
《国际民俗学者组织(FF)简介》,《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与巴莫曲布嫫合作。
《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 Theory)》,《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与巴莫曲布嫫合作。
《民族志诗学(Ethnopoetics)》,《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6期,与巴莫曲布嫫合作。
《口头·无形·非物质遗产漫议》,《读书》2003年第10期。
《构筑“中国史诗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7月3日。
《语言—文字的“历史纪年”》,《历史学习》2003年第12期。
《“荷马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S1期。
《问业哈佛》,《民族艺术》2000年第1期。
《〈卫拉特法典〉小议》,《法制日报》1998年6月8日。
《第三届国际民俗学会暑期研修班简介——兼谈国外史诗理论》,《民族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
《乌兰乌德散记》,《中国之友》1993年第5期。
《漫话塞北龙》,《中国民族博览》1993年第1-2期合刊。
《西德突厥学者卡尔·赖歇尔简介》,《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

书评与序跋
《〈浩·巴岱文集〉序言》,《浩·巴岱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 《中华读书报》 2009年3月11日,第9版。
《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现状报告〉代前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西方神话学读本·译者的话》,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寻踪江格尔故乡·序》,《寻踪江格尔故乡》(上、中、下),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活着的经典:口头传统研究书系”总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摩诃婆罗多〉:“百科全书式”的印度史诗》 ,《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15日,第9版。
《记录草原牧人的民间文化:序〈游牧中国:一种北方的生活态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谁在倾听民间的歌》(《故事的歌手》述评),《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8月20日。
《台湾出版〈蒙古民间文学〉》,《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
《内蒙风光·赏析》,樊骏主编:《老舍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第79页。

编辑、资料、教材

特邀主编:《国际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中文版总第245期),2010年第1期,南京:凤凰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3月15日。
副主编:《蒙古英雄史诗大系》(1-4卷,蒙古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010年。
分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少数民族民族文学》(第二版),负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部分条目的修订、审稿、拉丁转写及条目英译等工作,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词条:“史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少数民族民族文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教材书章:“史诗”,刘守华、陈建宪 主编:《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与巴莫曲布嫫和尹虎彬合作。
执行主编:CASS Journal for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英文学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主编:《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现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特约主编:Oral Tradition(美国《口头传统》学刊,英文)第16卷第2期:“中国口头传统专辑”,Bloomington: Slavica, USA, 2001。


媒体访谈与报道

《著名民俗学家纵论“民族DNA——非遗”》,《上海采风》2010年第5期,作者:蔡风。
《一个流动的有生命的“史诗传统”——访史诗学者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文艺报》2010年8月6日,本报记者:王山、曾祥书。
《坚持多样性才能持久发展——听朝戈金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7日。本报记者:陈彬斌
《给未来精神生活保存一份资源──社科院民族文学所所长朝戈金谈格萨尔史诗传统》,《人民政协报》2010年1月4日,C01版·学术家园,本报记者:谢颖。
《朝戈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访谈》,成都电视台·金沙讲坛,2009年6月5日。主持人:张超
《中国“非遗”保护立法面临冲关之战──业内知名学者朝戈金深度剖析》,《法制日报》2009年6月2日,本报记者:杜晓。
《朝戈金:当文化多样性遭遇生物多样性》,《中国民族报》2008年10月24日,本报记者:王婧姝。
《朝戈金──用一种崇敬的心情仰望民众》,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播出频道CETV-1,首播时间:2008年10月4日22:00,主持人:王旭璐。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31日,本报记者。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实施“在地保护行动”》, 新华网新疆频道2006年9月19日,记者:张鸿墀。
《朝戈金:不要剥夺后代欣赏风景的权利》,《中国民族报》2006年3月31日,记者:孙燕。
《怀想英雄之〈江格尔〉》,央视国际·东西沟通三人谈,2004年09月20日16:39,主持人:侯丰。
《北方草原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再看草原──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系列谈之五》,CCTV-民俗频道8月27日14:30—16:30;央视国际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
《蒙古族的文学艺术》,“再看草原——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系列谈之二”,CCTV-民俗频道,2004年8月6日14:30—16:30;央视国际与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CCTV-10《五日谈·博物馆》,2004年5月18日。
《我国利用数码技术等现代手段保护濒危民族文化》,新华社专访,2003年10月29日,新华社记者:裴闯。
《拯救濒危民族文化:访民族文学研究专家朝戈金》,北京电视台新闻部,BTV北京您早2003年10月21日。
《人间世代长相续事业今人接古人——访史诗学学者朝戈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10月15日,第7版,记者:林圭。

学者档案:http://iel.cass.cn/expert.asp?expertid=13

学者档案:http://iel.cass.cn/expert.asp?expertid=13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expert/index.php?ExpertID=54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 © 2010-20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
地 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五号11层西段 │ 邮 编:100732
电 话:(010)65138025 │ 传真:+86-10-65134585 │ 电子邮箱:cass.mywzx@gmail.com
京ICP备06013114号 │ 技术支持:中研网